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攻击和诽谤他人的后果是什么-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攻击

hacker|
234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您好!网络造谣可能涉及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网络造谣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造谣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则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为您分析如下:

一、网络谣言的行政处罚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网络谣言的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依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三、网络造谣罪的刑事责任

如果网络造谣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为您分析如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发帖造谣被转发超多少次可判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司法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昨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网络上发布谣言或者虚假信息可能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主要分为三种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大家获取信息真的太方便,但同时每天各种信息被强制推送到我们眼前,其中就包括人人厌恶的网络谣言。

比如之前本人看到的一条新闻,说是广州一小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举报女儿班主任体罚学生致吐血,这还得了,肯定很多人关注。后来经过调查,完全是家长故意编造的谎言。

还有半个月之前,小花(化名)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订婚宴照片,视频评论就出现了谣言,说小花是某会所的8号技师,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凑热闹,最后一家人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公安部门报警。

这两天又有”成都环球中心海洋乐园水体样本阳性”、“今日政府7点会议议程内容”等谣言上了热搜。

对于这些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的,大家知道会受到哪些处罚吗?主要分为三种:

1、民事责任

网上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根据民法典,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这算是三种处罚中最轻的了。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八)赔偿损失......(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行政责任

这点好理解,网上散布谣言,肯定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还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三)......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五)......;(六)......

3、刑事责任

上面两条责任都是违法行为,这项责任属于犯罪了,一般都是因为情节比较严重或者对他人造成了的重大危害。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看到没,有这么多法律条款,千万别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做21世纪守法的好公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发布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第一款 罪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 、 拘役 或者 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发布网络虚假信息法律责任

发布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

(二)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毒品、枪支、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违法犯罪信息的;(三)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网络发布不实信息如何处理

一、发布虚假信息如何处罚

1、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时,要怎样处罚依据情节而定;

2、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可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按刑法规定处罚。

二、编造四种特定类别虚假信息或入刑

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谣言散播的速度、广度及危害性都进一步加大。为此,我国在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特别新增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作为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第二款。该条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该罪主要的构成要件有三:其一,编造的虚假信息为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四种中的一种,原因在于这些虚假信息危害性较大,更易引起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其二,主观上需为故意或明知,不知道为虚假信息而传播的不构成此罪;其三,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

3、编造、故意传播警情等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即使尚未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之程度,也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该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可见,只要故意散布了以上所述的四种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将至少需要承担行政拘留或罚款等治安管理处罚后果,达到严重后果的则很可能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是否处在酒后状态下或动机如何,均不会影响相关违法犯罪事实的认定。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